细布线根本无法完成。团队尝试了各种降低密度、调整布局、优化时钟树的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项目进度眼看就要因此延误。
这时,李志远亲自带着“盘古”p&r团队的核心成员来到了项目组。他们仔细分析了拥塞的原因,认为商业工具在拥塞预测和多层布线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不足。
“让我们用‘盘古’最新的‘拥塞感知多级网格全局布线引擎’(nstion-aware ulti-level grid global routg enge,这是他们内部的代号)来试试!”李志远说道。
他们将设计数据导入“盘古”系统,启动了全局布线。只见“盘古”引擎在运行时,不仅考虑了线长和时序,更将各个区域的布线资源供需情况作为了核心优化目标,通过一种类似于“流体力学”的模拟方法,智能地引导布线路径避开拥塞区域,并充分利用不同金属层的布线能力。
几个小时后,全局布线完成。结果令人惊喜——之前困扰团队数日的严重拥塞热点,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后续的详细布线也得以顺利完成,而且最终的时序和面积结果甚至比预期还要好!
这次成功,再次证明了“盘古”在解决复杂布线问题上的独特优势,也让“龙芯二号”团队对自研eda工具刮目相看。
革命性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在公司内部流传开来,以及east团队不遗余力的推广和支持,启明芯的设计工程师们开始越来越习惯、也越来越愿意在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引入“盘古”和“女娲”。
设计周期被显着缩短。原本需要反复迭代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时序收敛或布线工作,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天就能搞定。
芯片的ppa指标得到持续优化。自研工具往往能针对启明芯自身的工艺库和设计特点,做出比通用商业工具更精细、更有效的优化,从而带来更小的面积、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
设计方法学开始革新。工程师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使用工具,而是开始主动地与eda开发团队互动,提出需求,反馈问题,甚至参与到工具的改进中来。一种“设计与工具协同进化”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