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建功立业、创造历史的绝佳机会。她还抛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丰厚的期权激励方案。
安德森最初对加入一家来自亚洲的、名气尚不响亮的初创公司也有些犹豫,但在深入了解了启明芯的技术和产品,并与远在香港的林轩进行了几次视频通话(林轩用他流利的英语和对未来市场的精准预判,给安德森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之后,他最终被启明芯的潜力和诚意所打动。
“好吧,赵女士,林先生,”安德森在最后一次通话中说道,“我必须承认,你们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酷!这让我想起了当年tel用微处理器颠覆大型机市场的时代。我愿意加入你们,接受这个挑战!让我们一起,把启明芯打造成北美市场的领导者!”
搞定了销售负责人,赵晴鸢的下一个目标,是为启明芯在美国建立一个小型的、但绝对精锐的研发前哨站。这个前哨站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大规模的产品开发(核心研发仍在香港和未来的中国研发中心),而是:吸引硅谷最顶尖的、香港难以找到的特定领域人才(比如eda算法、cpu\/gpu架构、移动通信协议栈等);进行最前沿的技术跟踪和预研;并作为连接硅谷创新生态(大学、研究机构、初创公司)的桥梁。
这次,林轩亲自出马。他利用自己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甚至是一些“特殊”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锁定了几个目标人物。其中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一位即将拿到博士学位、在低功耗电路设计和统计静态时序分析(ssta)领域非常有潜力的年轻华人学者,名叫陈浩(chen hao,虚构)。
林轩专程飞了一趟硅谷,在斯坦福校园里一间简陋的咖啡馆里,与陈浩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没有谈薪酬待遇,而是直接和陈浩探讨起了018微米甚至013微米工艺下面临的漏电流、工艺偏差等挑战,以及ssta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关键作用。林轩对这些前沿技术的理解深度和提出的独到见解,让陈浩这位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感到震惊和佩服。
“陈博士,”林轩最后说道,“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技术转化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启明芯愿意为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将你在ssta领域的才华,应用到下一代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