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陆郎他日必成大器。\" 其父陆康为庐江太守,他常随父断案,见囚徒衣不蔽体,竟解自己的裘衣相赠。
孙策定吴,张昭等论及天下事,十九岁的陆绩在末座朗声道:\"昔管仲以文德服诸侯,今诸君言必称兵,独不念孔子 "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 乎?\" 张昭欲辩,见其目光如炬,竟一时语塞。时人皆谓 \"陆郎虽幼,有颜子之德\"。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郁林郡府,陆绩望着案头的浑天图,听着窗外俚人歌谣。虽为偏将军,他更喜着述,常对僚属说:\"治郡如治《易》,需刚柔相济。\" 见百姓信巫鬼,乃立学校,亲授《诗经》《尚书》,教民耕种。病笃时,自刻墓碑:\"汉志士陆绩,幼学六经,长通天文,今葬郁林,魂归吴会。\"
他预知亡日,临终前对妻儿说:\"六十年后,当有圣人一统,惜吾不及见。\" 言罢,手抚《太玄经注》而逝,年三十二。孙权闻之,叹曰:\"公纪博通,使天假之年,当与子云(扬雄)齐名。\"
黄武三年(224 年),成都朝堂,张温展开孙权的国书,声如洪钟:\"吴蜀如唇齿,共抗曹贼,愿永结盟好。\" 诸葛亮抚掌赞道:\"昔子产使晋,今惠恕使蜀,皆不辱君命。\" 蜀人见其容貌伟丽,辞采飞扬,竟作《张温赋》传于市井。
归吴后,孙权问蜀政,他坦言:\"诸葛亮善治国,法严而民服,陛下可效其信赏必罚。\" 孙权默然,心中却忌其称美敌国。暨艳案起,竟成导火索 —— 这位选曹尚书欲清吏治,贬抑贪鄙,却遭群小诬陷,张温因举荐之罪被牵连。
建业狱中,张温望着窗外的梧桐,想起骆统的辩白书:\"温实心无他情,徒以才高招忌\" 孙权的诏令传来:\"斥还本郡,以给厮吏。\" 他苦笑道:\"昔贾谊遭绛灌之谗,今温遇此,岂不同病?\"
在吴郡,他常独行于太湖之畔,见渔人撒网,忽悟《易》中 \"鸿渐于陆\" 之意,遂着《三吴水经》。赤乌七年(244 年),病卒于家,临终前焚毁未竟之稿:\"吾才足振国,而智不足全身,留书何益?\"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会稽饥荒,骆统望着家中粮仓,悄悄减少饮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