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字,他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 满座皆惊,张奉哑然,孙权赞其 \"机捷如响\"。
公孙渊叛吴,孙权欲亲征,薛综上疏力谏:\"昔秦始皇南巡而崩于沙丘,汉光武不亲涉险地,皆以万乘之尊不可轻动。辽东苦寒,得其地不富,得其民无用,愿陛下忍一时之忿。\" 他以 \"千金之子不垂堂\" 为喻,结合地理气候分析,终使孙权放弃亲征。
薛综一生着述颇丰,《私载》收录其诗赋论难数万言,其中《二京解》对比长安、洛阳之得失,暗讽曹魏 \"虚耗民力\"。他在《五宗图述》中梳理宗法制度,强调 \"亲亲而尊尊,治国之本\",成为东吴宗法制的理论依据。
赤乌六年(243 年),薛综卒于太子少傅任上。临终前,他握着儿子薛莹的手说:\"吾在交州,见蛮夷渐知礼义,死无憾矣。汝当继吾志,以文治国。\" 其子薛莹后来续修《吴书》,传承了他的学术精神。
张纮的谋略、严畯的谦退、程秉的礼教、阚泽的务实、薛综的博通,共同构成了江东儒臣的精神谱系。他们虽未如周瑜、陆逊般驰骋疆场,却以笔为剑、以学为刃,在文化荒芜的江南播下儒学种子。
张纮的谏言,是儒家 \"以道事君\" 的实践;严畯的固辞,体现 \"知止不殆\" 的智慧;程秉的礼教,延续 \"克己复礼\" 的追求;阚泽的仁政,践行 \"民贵君轻\" 的理念;薛综的教化,完成 \"以夏变夷\" 的使命。他们的存在,让东吴不仅有金戈铁马,更有诗书弦歌。
当晋军踏入建业时,薛莹撰写降表,字里行间仍有 \"保民全节\" 的苦心;阚泽的《乾象历》仍在指导农耕,程秉的《论语弼》仍在学宫流传。这些文臣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治国士,不仅能谋一时之胜,更能开万世之蒙。江东儒脉,就此融入中华文明的长河,虽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