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66章 江东儒脉:从笔杆子到治国士的文臣群像(3/5)
天下为己任,岂可逆天命而躲清闲?\" 刘颖感悟,次日请罪,孙权怒责严畯,他却道:\"臣知法不可废,但惜人才耳。\"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年),汝南郡的郑玄学舍,程秉正在整理老师的《三礼注》。作为郑玄晚年弟子,他深得古文经学精髓,尤其精通《周易》。战乱起,他随师迁徙,途经交州时,与刘熙合着《释名》,考辨名物制度,成为岭南学术的奠基人。

    士燮任交址太守时,聘程秉为长史。他在郡中设立学宫,亲自讲授《尚书》,每当讲到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必对士燮说:\"治郡如治家,当以礼义为先。\" 交州百姓初见冠服礼仪,皆称 \"程长史教我以人伦\"。

    黄武四年(225 年),孙权为太子登聘周瑜之女,程秉以太常身份迎亲。在返回的船上,孙权设宴款待,他却借机进言:\"婚姻者,人伦之本。昔周文王化行南国,始于关雎,愿太子以礼治国,则风化自兴。\" 孙权击掌称善,命左右记录此言。

    程秉在东宫授课,常以历史典故警示太子:\"昔齐桓公宠信易牙,终致饿死;晋文公纳谏如流,方得称霸。\" 太子登每有疑问,必恭敬请教,曾问:\"何谓 " 君子慎独 "?\" 他答:\"独处时如对神明,言行不苟,方为慎独。\" 这番话让登终身铭记。

    程秉晚年着《周易摘》《尚书驳》,针对当时今古文经学之争,提出 \"求同存异,以经世致用为要\"。他在书中驳斥谶纬迷信:\"《易》者,简易之道,非虚妄之说。\" 这种务实的学术态度,影响了江东一代学风。

    赤乌元年(238 年),程秉病卒于任上。临终前,他手捧未完成的《论语弼》对弟子说:\"圣人之道,贵在践行。吾着书不为立名,但愿后学知 " 学而不思则罔 "。\" 其书后来流传至中原,被《隋书经籍志》着录,成为吴地儒学的重要典籍。

    会稽郡的冬日,阚泽在烛火下抄书,手指冻得通红。家贫无资,他为人抄书换取纸笔,每抄完一篇,必诵读数十遍。某日,雇主见他边抄边默记,惊叹道:\"孺子可教,当送你入郡学。\" 从此,他白天抄书,夜晚求学,终成 \"遍览群籍,兼通历数\" 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