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甚至痛哭流涕:\"若让敌入平地,我军再无屏障!\" 诸葛瞻犹豫不决,他拔剑砍断帐前旗杆:\"今日死战,犹可报国!\" 最终率部冲锋,死于阵前,鲜血染红战袍上的 \"汉\" 字纹章 —— 正如当年黄权在江北不降时,铠甲内侧绣着的 \"兴复汉室\" 四字。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入蜀路上,李恢望着刘备的帅旗,心中暗喜。他本是建宁督邮,因姑夫爨习犯法被免官,却在听闻刘备攻刘璋后,伪装成郡使北上,在绵竹偶遇刘备。\"吾知将军必成大事,故弃暗投明。\" 他递上亲手绘制的南中舆图,刘备展开见上面标注着 \"建宁夷寨分布盘江渡口深浅 \",大喜:\" 此乃吾之邓禹也!\"
建兴三年(225 年)的昆明城外,李恢被数倍于己的南军围困。时值诸葛亮南征,他却与主力失去联系,粮草将尽。望着敌军营帐的篝火,他心生一计,派老卒向蛮人喊话:\"官军粮尽,欲退回成都,吾本建宁人,愿与诸君共守故土。\" 蛮人信以为真,围守渐松。
深夜,李恢率精兵从地道突围,火把照见他脸上的油彩 —— 竟画着建宁图腾。蛮人惊觉中计,却见他振臂高呼:\"吾乃爨氏姻亲,岂会骗父老?\" 趁乱斩杀渠帅,余众溃散。此战后,他徙蛮夷豪帅至成都,将叟、濮等族的耕牛战马充作军资,南中从此 \"军资不乏\"。
建兴七年(229 年),吴蜀重申盟约,交州属吴。李恢解交州刺史印绶时,部将惋惜:\"此乃公十年心血。\" 他却笑道:\"疆土有界,民心无界。\" 改任建宁太守,归居本郡,在俞元老家门前种满茶树,每逢蛮夷来谒,必亲手烹茶:\"此茶生于建宁,亦润于建宁。\" 百姓感其德,家家户户悬挂他的画像,与诸葛亮的 \"武侯像\" 并列。
章武三年(223 年)的永昌郡衙,吕凯望着雍闿的劝降檄文,笔尖在竹简上刻下 \"不降\" 二字。自刘备薨于永安,雍闿勾结吴军,自称永昌太守,数次移檄劝降,他却在回文中痛斥:\"将军世受汉恩,何敢背本逐末?昔窦融归汉,流芳百世,将军欲效之乎?\"
永昌与蜀隔绝,他与府丞王伉率吏民闭境拒守,在城楼上遍插汉旗,每夜令士卒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