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宁元年五月的长安城,烈日炙烤着未央宫的汉白玉台阶。十九岁的刘骜跪在元帝灵前,手中的玉玺硌得掌心发疼。父亲临终前紧攥的《尚书》竹简滑落在地,竹简上 \"民为邦本\" 四字被烛火映得忽明忽暗,让他想起十二岁那年在龙楼门的清晨 —— 元帝急召,他为了不违 \"驰道禁令\",硬是绕了三公里路从直城门入宫,被父亲夸 \"守礼\",却没人知道他躲在车辇里怕迟到的手心全是汗。如今捧着沉甸甸的皇权,这个曾被宣帝抱在膝头看舆图的 \"世嫡皇孙\",即将开启一场从 \"别人家的孩子\" 到 \"摆烂 ceo\" 的魔幻之旅。
刘骜的童年,是被宣帝用蜜糖泡大的。这位 \"故剑情深\" 的曾祖父,常把他架在脖子上逛御花园,指着西域地图说:\"曾孙啊,这三十六国的汗血宝马,将来都得听你调遣。\" 五岁能背《诗经》,七岁辨得清匈奴与羌人的旗帜,长安百姓都称他 \"神童皇孙\"。元帝虽偏爱能鼓琴的定陶恭王,却拗不过宣帝的 \"隔代亲\",只能捏着鼻子让他当太子 —— 这波 \"拼爷爷\" 操作,让刘骜早早就戴上了 \"学霸太子\" 的人设滤镜。
但青春期的叛逆来得猝不及防。十三岁搬进桂宫后,他偷偷把太傅的《春秋》讲义换成了《郑风野有蔓草》,在太子宫搞起 \"私人音乐会\",琵琶弹得比太傅的讲解声还响。元帝气得摔了琴拨:\"定陶王能即兴谱曲,你呢?\" 他却嬉皮笑脸:\"儿臣能让乐府新编《长安乐》,父皇不想听听?\" 气得元帝连夜召史丹商量废储,幸亏史丹抱着元帝大腿哭成泪人:\"宣帝在时,常说 " 太孙有君人之相 ",陛下难道要让先帝寒心吗?\" 这才保住了太子位 —— 原来古代也有 \"道德绑架式救场\"。
竟宁元年六月,刘骜刚穿上龙袍,就被老妈王皇后塞来个 \"重磅大礼包\":元舅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位大舅父一上任就玩起 \"家族企业化\" 操作: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封关内侯,长安城瞬间流传 \"五侯同日生,黄金满都城\" 的童谣。刘骜看着舅舅们在朝堂上排排坐,突然想起霍光辅政时的场景 —— 同样是外戚,霍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