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50章 楚凤涅盘:垓下悲歌与项羽的英雄谢幕(4/6)
 赤泉侯杨喜骑着马,在项王的怒吼中惊退数里。这个曾在秦宫见过始皇帝的骑兵校尉,此刻终于明白,为何楚军曾让天下胆寒。项王的剑刃划破汉军都尉的咽喉时,血珠溅在他的重瞳上,他看着自己在血珠中的倒影 —— 不再是那个分封天下的霸王,而是一个即将谢幕的英雄。“何如?” 他问麾下骑士,嘴角带着一丝苦涩的笑,仿佛在向世界证明,即便天亡我,我的剑依然锋利,我的尊严依然不可侵犯。

    乌江亭长的舣船在江面轻轻摇晃,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项王望着江东方向的晨曦,思绪回到了过去。他想起项梁在会稽城头的教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却只剩下无尽的感慨。如今楚已亡,三户何在?“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他抚摸着骓马的鬃毛,这匹伴随他五年的战马,曾踏碎秦军的铠甲,与他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之战。此刻,他却要将它托付给陌生的亭长。“吾为若德。” 他对吕马童说,自刎前的微笑,是对故人的怜悯,也是对自己的解脱。他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不愿作为一个失败者回到江东,面对江东父老。

    后世对项王不肯过江东的评价两极。杜牧写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表达了对项羽的惋惜之情,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轻易放弃;王安石则质疑 “肯与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若有决心,完全可以卷土重来。然而,这些评价都不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 “无颜见江东父老” 来得直击人心。2002 年在乌江镇出土的汉代竹简显示,当时江东子弟确实仍有十万青壮可战。项王的选择,不是军事失败,而是尊严的自我完成 —— 他宁肯作为英雄死去,也不愿作为失败者苟活。这种对尊严的执着追求,让项羽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高大和悲壮。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的项羽形象,融合了英雄主义与悲剧色彩,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然而,他笔下的项羽也埋下了 “天亡我” 的宿命论。现代考古发现,项王在垓下之围时,仍有十余万楚军分散在江淮地区,若他渡江整合,未必不能卷土重来。但正如楚简记载的 “项王耻于败归,乃自刭”,他的死亡,是楚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