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项梁在定陶大营大摆庆功宴时,刘邦正在濮阳城外观察秦军动向。他看着项梁军中 “士卒懈怠,将官酗酒” 的景象,想起宋义的劝谏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悄悄命部队后撤十里。项羽屠城阳时的血腥,让他意识到:这支楚军虽强,却失了民心,不如自己 “约法三章” 的策略得人心。
项梁战死的消息传来时,刘邦正在教士兵唱楚歌。他望着彭城西面项羽军营的火光,突然意识到:项梁一死,楚地群龙无首,属于他的机会来了。他迅速收拢项梁残部,将吕臣的 “苍头军” 和自己的 “赤旗军” 合并,第一次拥有了和项羽分庭抗礼的资本 —— 乱世之中,巨头的陨落往往意味着新巨头的崛起。
章邯大破项梁后,认定 “楚地不足为患”,挥师北上攻赵,却犯了和项羽一样的错误 —— 轻视草根义军。这个秦末最能打的将领,怎么也没想到,那个在沛县起兵的亭长,正趁着他北上的空档,拿下砀县,收编五六千人,又从项梁那里 “继承” 了五千精兵,从此告别了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游击生涯,成为拥有万人军队的正规诸侯。
司马迁在《史记》中特意强调:“项梁死,沛公始大。” 定陶之战是秦末义军的转折点,贵族领袖项梁陨落,草根领袖刘邦崛起。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此役之后,秦末贵族政治终结,平民政治开启。”
项羽屠城时的残暴,与刘邦收民心的温和,早已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刘邦的 “忍耻”,让他在巨头厮杀的缝隙中悄然壮大,最终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 “摘桃者”。
当刘邦在砀县整军时,望着麾下飘扬的赤色大旗,想起沛县起兵的场景:那个被沛令算计的通缉犯,那个被雍齿背叛的大哥,那个向项梁借兵的小弟,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旗号。他或许不懂什么叫 “历史规律”,但他明白最朴素的生存法则:
舆论比刀剑更锋利:赤帝子传说、帛书攻心术,让他在百姓心中种下 “天命所归” 的种子;
务实比面子更重要:向景驹低头、接受项梁援兵,能屈能伸才能熬到最后;
团队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