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腔。他今天特意换了副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含着恰到好处的好奇。
安德森挑眉:“谢先生英语很好。“
“在伦敦政经学院读过两年书。“谢一扬微笑,示意秘书端上普洱茶,“听说您去年那篇《亚马逊的眼泪》获得了普利策奖提名?“
安德森的蓝眼睛闪过一丝讶异。那篇报道在欧美引起轰动,但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
谢一扬从公文包取出一份装帧精美的剪报集:“我一直关注您的作品,特别是关于大型基建的调查报道。“他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安德森在非洲某水电站前的照片,“客观、深刻,又充满人文关怀。“
安德森的表情松动了一些。他端起茶杯,目光扫过谢一扬手腕上的表——不是常见的劳力士或百达翡丽,而是一块低调的格拉苏蒂原创,表盘上的月相显示精致得令人窒息。
“谢先生对德国表有研究?“
“只是欣赏他们的精密工艺。“谢一扬不动声色地转了转表冠,“就像三峡工程,需要德国监理的严谨,也需要美国媒体的公正。“
他故意在“公正“二字上加重语气,同时观察安德森的反应。记者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波动——那是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时的犹豫。
“说到公正,“安德森放下茶杯,“我听说大坝出现了结构性问题?“
谢一扬的笑容丝毫不变:“您从哪听说的?“
“监理组的匿名信。“安德森直视他的眼睛,“说你们用竹筋代替钢筋,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会议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声。谢一扬缓缓摘下手表,放在茶几上。
“安德森先生,您结婚了吗?“
这个突兀的问题让记者一愣:“离异,有个女儿在布朗大学读艺术史。“
“艺术史。“谢一扬点点头,“昂贵的爱好。“他从内袋取出一个信封,推到对方面前,“布朗大学学费每年62万美元,加上生活费“
安德森没有碰那个信封,但谢一扬注意到他的视线在信封厚度上停留了03秒——足够估算出里面装着约5万美元。
“谢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赞助。“谢一扬微笑,“给有潜力的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