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杨云这个学生十分聪慧,既然他想学易经,恐怕别人的话劝不动他。
周仲的眼中闪过一抹诧异惊奇的目光,却没有开口打扰杨云。
罗师的意思很明显,他想让杨云抉择,周仲当然不能越俎代庖。
杨云沉思片刻,最终抬起头来,神色坚定地看着罗孝荣说:“罗师,我还是想学《易经》。”
前世杨云读书的时候,已对《易经》很感兴趣,还买过不少国学大师对《易经》研究的著作,有这些作为基础,杨云在本经上一定可以突飞猛进。
要是跟着罗孝荣学《诗经》,固然可能有所成就,但相比《易经》,肯定要花更多时间。
见到杨云坚持要学《易经》,罗孝荣也没说什么,唤人把纸笔拿过来,立刻写一封信交给杨云,目中带着鼓励之色说:
“既然你想学《易经》,那拿着这封信去东阳书院找卢毅,他会指点你的学习。”
“但你要记住,书院内舍学生颇多,你得用心读书,奋发上进,莫要丢我的脸面。”
罗孝荣在东平县城也算一号人物,杨云又是他亲自写信让好友指点,若杨云在书院里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别人不会说杨云,反而会说罗孝荣教徒不严。
杨云用力地点点头,十分慎重地接过罗孝荣的亲笔信,沉声说道:
“请老师放心,学生在书院必然给老师争光!”
听到杨云有这个决心,罗孝荣的神色才不像方才那么严厉,平和地说:
“你回去准备一下,后天拿着信到东阳书院去找卢毅,我会跟他提前打招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