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159章 苏幕遮(1/4)
    事实上,辽国使团的抗议第一时间便到了枢密院,国信所、北面房等相关职司不敢怠慢,立即上奏枢密院同知。

    辽宋之事无小事,外交策略以此为最重。经过紧急协调沟通,开封府发告海捕文书,派遣人手缉拿案犯,效率极快。

    王棣以为此事又会被各方推诿原是没错的,但因辽国使团的强势介入,事件的性质有了根本改变,任谁也不敢轻视,这倒出乎他的意料了。

    再说说悲催的枢密院。

    本朝初,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掌民政;枢密院掌军政。中书门下别名政府、东府,枢密院别名右府、西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或“两府”。太宗对宰相李昉等说:“中书、枢密,朝廷政事所出,治乱根本系焉。”正所谓是“枢密之任,秉国大权。……本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武威,势均中书,号称两府。”

    但枢密院虽统领军事,却并不直接统帅军队,有军政权,却无握兵之重。初分四房:兵房、吏房、户房、礼房。神宗元丰五年新官制颁行,改为十房,后又增加二房,共十二房,依次为: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

    元丰改制以后,枢密院结构保持不变,兵政仍归枢密院,但是,武官铨选除授归尚书吏部,地方民兵和厢军名籍、蕃官加恩等归尚书兵部,枢密院的职权已经大大削弱。元佑二年二月,“太师文彦博言:厢军旧隶枢密院,新制改隶兵部,且本兵之府,岂可无籍?”遂诏曰:“逐部自今进册,以其副上枢密院。”。可见,神宗虽然刻意保留枢密院,但已无法避免枢密院权势的逐步衰落。这种发展趋势是走向二府合一,枢密院渐有被中书所吞并之势。

    而现今的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二位正副主官也远不及当初的枢密使及枢密副使那般位高权重。枢密院,几成摆设。

    但这“花瓶”也是有职责的,真要闹出外交事件,吃不了兜着走,自担其责吧。

    某阴暗潮湿处,一身形颀长的汉子来回走动,半响,沉声说道:“已是三日了,得想法子出门才是。”

    另一个身形微矮的汉子叹道:“都是某惹的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