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86章 上西平(1/4)
    梁启超这篇《少年中国说》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被公认为梁启超着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此文感情饱满,气势昂扬,具有非常强大的震撼力。读之则深受感染,继而热血沸腾。

    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极具鼓励性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民族感与爱国心极易引发共鸣。

    李节便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个读书人,所谓读书人,是指心揣梦想、最易冲动、最易被鼓动的人。

    《少年中国说》对读书人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无比的,那一个个文字仿佛自带魔力,让他的目光不肯移开。

    彼时的科举限定经义题不准超过五百字,策与论不准超过七百字,但《少年中国说》除却标点符号也有三千三百余字,若是全文抄写怕是不成的。

    王棣动笔前便想到了此节,文中一些不符时情的句子自然首先剔除,再删减不太重要的句子,大致能保留原文精髓便可以了。

    然而一旦提笔,却发觉自己太过想当然了。这篇文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若是删减太多,势必会失却原文精要,呈现出的只会是四不像。

    没办法,只能是尽量缩减了。这么一来,不经意间,他的这篇策问已超过限定的七百字。问题是,一旦动笔,他就感觉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顾首忌尾的实在不舒服,那就任性一回吧。

    他一任性,李节也跟着任性了。

    虽然考场规定并没有“不可长时间呆在某考舍前”这一条,但这么做显然是忌讳的。毕竟,身为主考官,一旦这么做了,透露出来的信息便是对这个考生“另眼相看”,这会让阅卷官以为:这名考生是主考官看重的,是“通”是“否”你们掂量着办。

    所以,李节的任性让监考官(阅卷官)们压力山大啊。陪同巡视考场的那位监考官赶紧咳了几声,提醒李节莫太“过分”。这要是传出去让有心人抓住了做文章,最起码也是有损清誉的。

    李节终算是回过神来,咳了声,若无其事的负手行开。至于他心里想些什么,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王棣心无旁骛的写着,脑子里尽是那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