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缝纫机时,顶针划过布料的咔嗒声如何与他的心跳同频。现在面对机关的防汛预案,他突然发现那些被反复圈注的险段,竟与缝纫社这些年承接的边防被装需求点,在地图上形成奇妙的呼应:老河口的沉降带,恰是军属张秀兰的便利店所在,而那里的孩子们,正穿着带反光条的 \"小军人校服\"。
\"顾中校,师长叫您去作战室。\" 通讯员的报告打断思绪,顾沉舟将全家福反扣在桌面,起身时常服下摆扫过椅背上的作训包 —— 那是苏晚晴用 2010 年退役的降落伞改的,侧兜还缝着当年他教她的 \"三点一线\" 收纳法。路过走廊的双拥宣传栏,他的目光在 \"舟晴缝纫社捐赠边防被装\" 的照片上停留半秒,妻子站在缝纫机前的侧影,与玻璃上自己的常服剪影,在春日的光里叠成一道温暖的重影。
作战室的沙盘前,师长的指挥棒点在清江中段:\"这里的民堤需要军民协同加固,\" 目光扫过顾沉舟,\"听说你爱人的缝纫社,\" 指了指沙盘上的村落模型,\"改良的防汛编织袋能扛住 12 级风浪?\" 顾沉舟的喉结滚动,想起去年暴雨夜,苏晚晴带着车工们在车间赶制编织袋,用弹壳检测仪校准每道经纬线,那些印着 \"舟晴\"logo 的袋子,此刻应该正躺在某仓库的货架上,像等待冲锋的士兵。
黄昏的阳光斜切进办公室,顾沉舟对着防汛图上的红圈发呆,口袋里的全家福突然发烫 —— 照片上苏晚晴的银顶针在阳光下划出的弧线,竟与他标注的 \"洪水冲击抛物线\" 完美重合。他摸出战术笔,在预案的 \"军民协作\" 章节写下:\"最好的防汛预案,是让每个针脚都成为抗洪的沙袋,每个军属的守望,都化作大堤的基石。\"
下班前,他给苏晚晴发去短信,附了张防汛图的局部照片,三个红圈里分别标着 \"你\"、\"我\"、\"家\"。手机很快震动,回来的是张缝纫社车间的照片:小川趴在裁剪台上,用弹壳在防汛图复印件上刻着 \"爸爸加油\",而苏晚晴的银顶针,正指着图上老河口的位置 —— 那里的针脚,早已在他们二十年的时光里,织成了比钢筋水泥更坚实的、属于军民的防洪堤。
是夜,顾沉舟的训练日志写在防汛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