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为主考,便将奏疏转给费宏。
流言还说刚起复的费宏必然是主考官,副主考则是罗钦顺,两个江西人。本科会试录取的江西籍进士应该是过去的两倍,理所当然!
还别说,举子们不愧是大明王朝最聪明的人群,几项猜测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按原时空就是蒋冕主考,石珤副主考,虽然石珤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时,担任过上一科会试主考。
杨蒋费三位阁老都看向毛纪:流言只排除了你,你出来为内阁大学士说几句!
毛纪只好出来奏道:“陛下,此乃人之常情,京师每三年都会遇到此种场景!凡是翰林院的同僚、及由翰林出身之言官、六部郎中,每逢会试即门庭若市,同乡考生莫不纷至沓来,猜测、议论考官、考题!
只要不泄题,朝廷不会管的!”
嘉靖平静似水,看看御座下的一群官员。郭勋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座下只有郭勋是武官。
“武定侯,你超然独立,这事你怎么看?”
郭勋接过奏疏端详片刻,躬身回禀道:“陛下,各省举子来到京师即遍访同乡官员,千方百计猜测考官人选,不足为奇!
其实也比较好猜测,所以才有程敏政与唐伯虎之事。”
嘉靖不再言语,结束经筵。
杨廷和今日不用去文渊阁当值,和外朝六部尚书们及郭勋一起走出紫禁城。路上礼部尚书毛澄抱怨道:“杨阁老,我屡次上疏乞骸骨,为何至今不批?”
杨廷和苦笑着说:“大宗伯,你立下迎立之功,却在圣上甫即大位之时致仕,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我辈久居中枢,当相忍为国!”
毛澄解释道:“我真的不是恃功要挟君上,身体实在撑不住,太累了!太医院的医官劝我致仕的!”
杨廷和急忙说:“不至于,不至于!白斋,晚上到寒舍小酌几杯解乏。”
杨廷和很给毛澄面子,家宴上陪坐的有其弟杨廷仪、其子杨慎,还有翰林张潮等四川籍门生弟子。
这年头宴席都是社交性质,大家很快吃喝完毕,来到书房饮茶消食。
杨廷和开口说道:“白斋,你可知会试传言来自何处?”
制度上,礼部尚书是会试主办官,毛澄对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