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疑问:“那么请问,目前火星的臭氧层能否有效地抵挡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呢?”面对这个问题,周姓科学家皱起眉头解释道:“由于火星刚刚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其臭氧层尚未完全形成。而且正如前面所说,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导致火星具备一定程度的保温作用,但也正因如此,如果火星的大气无法实现完整的循环,那么它依然算不上是一个健全稳定的生态系统。”
此时,另一名科学家站出来发言道:“倘若真的向火星投放了动植物,那么抵达火星的强烈紫外线是否会导致这些被投放过去的动植物产生异变呢?这实在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啊!”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说话之人,只见此人正是基因信息编译领域的博士后——齐思远。
一直专注倾听的谢晓峰也注意到了他,并开口回应道:“您说得不无道理,像这种情况确实是首次出现,此前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试错经验样本。因此,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投放一定数量的动植物,然后对其进行长期而细致的观察研究。而且,这样的观察至少需要以十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才能获取足够的数据和结论。”
听到这里,齐思远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这个方案,但紧接着他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投放动植物这件事本身,我并不持反对意见。然而,我觉得仅仅依靠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还远远不够。我希望能够亲身前往火星的地表,近距离地、直观地去观察那些动植物在缺乏臭氧保护、完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环境之下到底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只有亲眼目睹这一切,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极端条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只见那位周姓科学家一脸严肃地开口说道:“诸位同仁,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咱们一直以来都是率先投身于这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星球改造工程项目之中。而此次呢,我依然决定义无反顾地奔赴火星执行任务。现在,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是否有人愿意像我一样,舍弃家中的亲人,勇敢地踏上前往火星的征程?如果有这样决心和勇气的人,请走到我这边来报名吧!”
他的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在场的科学家们一个个神情激动万分,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渴望的光芒。毕竟,星球改造工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