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经济危机,若是恶性循环下去,大秦的经济就会迅速崩塌。
扶苏的话说完,朝堂之上一阵议论纷纷。
有科农院的学子是跟着赵凌学经济学的,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站起身来,对赵凌行了一礼,道:“陛下,臣以为,扶苏公子言之有理。”
科农院的官员都是赵凌的门生,也是他的嫡系。
赵凌当了皇帝之后,这些人也直接从一介白丁进入朝堂。
“冯瑜,先等等,朕知你早就看出倪端,朕现在想问问扶苏,可还有什么问题,若朕非要实施此政令,可有改善之法。”
冯瑜是赵凌的得意门生,他的心思缜密,被赵凌也教得很好,赵凌也相信冯瑜有解决的办法,但他现在想看的是扶苏的才干。
自家学生有什么本事,他这位当老师的还能不清楚吗?
扶苏和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看向冯瑜。
什么意思?
科农院的官员是赵凌的门生,这件事他们都是清楚的。
赵凌这话是想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农院官员可以解决扶苏提出来的三个弊端?
赵凌还知道他能解决……
岂不是说,赵凌早就知道这条政令存在诸多弊端。
孔鲋和淳于越他们细思极恐,赵凌从三川郡带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扶苏深深地看了冯瑜一眼,这个年轻人亦不过弱冠之年,白白净净,相貌也不算英俊,却是神采飞扬,他的眼中似乎藏着一团炙热火焰。
赵凌有解决之法,他是故意在考自己?
扶苏再次转过头看向赵凌,四目相对之下,扶苏从赵凌的眼中看到了期待。
赵凌的眼眸也特别的亮,那种光亮仿佛要照耀整个天下。
扶苏沉吟了片刻,说道:“陛下若非要实施此政令,亦有办法。”
赵凌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此时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出言打断。
扶苏侃侃道来:“若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可由常奉府撰写一套教化百姓的典籍,天下百姓皆习之,典籍之中,教其忠君爱国,礼仪廉耻,耕种医术,诸子百家皆可择其优,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