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若只听这一面之词,杨仪等人说不定真的会投降魏国。此事应当深思熟虑,不可草率行事。”
众官正在商议,忽然又有报告说长史杨仪有紧急表章送到。近臣拆开表章宣读: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叩首谨表:丞相临终时,把大事托付给臣,臣按照旧制,不敢擅自更改,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今魏延不遵从丞相的遗言,自己带领本部人马,抢先进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持丞相灵车,图谋不轨。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特此飞速上奏。
太后听完,问道:“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蒋琬上奏说:“依臣愚见,杨仪这个人虽然性格急躁,容不下别人,但在筹度粮草、参赞军机方面,与丞相共事多年,如今丞相临终将大事托付给他,他决不是造反之人。魏延平日里倚仗自己的功劳,自视甚高,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迁就他,所以魏延心怀怨恨。如今见杨仪掌握兵权,心中不服,因此烧毁栈道,截断杨仪的归路,还上奏诬陷他,企图加以陷害。臣愿用全家老小的性命担保,杨仪不会造反,实在不敢担保魏延。”董允也上奏道:“魏延自恃功劳大,心中常常有不平之气,还口出怨言。以前他之所以不造反,是因为惧怕丞相。如今丞相刚刚去世,他乘机作乱,这是必然的。至于杨仪,他才干出众、机敏通达,深受丞相任用,必定不会造反。”
后主又问:“如果魏延真的造反,该用什么计策抵御他呢?”蒋琬回答:“丞相一直对魏延有所怀疑,想必一定留有计策交给杨仪。如果杨仪没有倚仗,怎么能退入谷口呢?魏延肯定会中计的,陛下不必担忧。”
没过多久,魏延又有表章送到,再次控告杨仪造反。后主正在看表章的时候,杨仪的表章也到了,奏称魏延造反。两人接连上表,各说各的理。这时,又有报告说费祎到了。后主召见费祎,费祎详细地奏明了魏延造反的情况。后主说:“既然如此,那就让董允带着符节去劝解,用好言抚慰他们。”董允领旨而去。
再说魏延烧毁栈道后,把军队驻扎在南谷,守住隘口,自以为得计,却没想到杨仪、姜维连夜带兵从槎山小路绕到了南谷后面。杨仪担心汉中有所闪失,命令先锋何平带领三千士兵先行出发,自己则和姜维等人护送着孔明的灵柩向汉中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