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3/8)
忙站起来,又向闺臣拜了一拜说:“原来唐大贤就是令尊。姐姐向来有家学传承,自然也是名重一时。前年虽然承蒙令尊的各种指教,但遗憾的是他匆匆离去,我还有一些没来得及请教的地方,至今还耿耿于怀。可惜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令尊大贤,再没有其他人能和我畅谈学问了。”

    闺臣说:“姐姐有什么指教,不妨说说大概?”亭亭说:“我对于《春秋》这本书,听说前人的议论,都说孔子在记载日月、名称、爵号之类的时候,暗中蕴含褒贬之意,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本想请教令尊,没想到他匆匆而别,竟没能讨论一下。这是我没有福气。”闺臣刚要开口,若花接着说道:“《春秋》蕴含的褒贬之义,前人议论纷纷。据我仔细推究经书中的旨意,以我的浅见,选择其中重要的来说,大概有三层含义:第一,明确名分和道义;其次,辨正名和实;第三,揭示细微之处。其他的书写法则,数不胜数,但大致这三点最为关键。”

    亭亭问:“请教姐姐,什么叫明确名分和道义?”若花说:“比如《春秋》记载月份时说‘王正月’,这里写‘王’字,是为了表明历法的来源,也就是为了梳理君臣之间的道义。至于记载‘陈黄’‘卫絷’,是为了表明兄弟之情;记载‘晋申生’‘许止’,是为了表明父子之恩。其他像‘曹羁’‘郑忽’的记载,是为了表明长幼的次序;‘成风’‘仲子’的记载,是为了表明嫡庶的区别。诸如此类,难道不是明确名分和道义吗?”

    亭亭问:“那辨正名和实呢?”若花说:“比如《左传》称隐公为‘摄’,但孔子在《春秋》中写为‘公’;《左传》称许止没有尝药,而孔子在《春秋》中写为‘弑’;卓被立为国君还不到一年,而孔子在《春秋》中正式称他为‘君’;夷皋被弑一事虽然归罪于赵穿,但孔子在《春秋》中写为‘盾’。凡是这类情况,难道不是辨正名和实吗?”

    亭亭问:“揭示细微之处又是什么呢?”若花说:“比如‘鲁公从京师回来,于是会合诸侯讨伐秦国’,是为了表明鲁公是因为会合诸侯讨伐秦国才去的京师;‘周天子在河阳狩猎,壬申日,鲁公在天子停留的地方朝见’,是为了表明鲁公是因为天子狩猎才去朝见;‘公子结送陪嫁的女子,于是和齐侯、宋公结盟’,是为了揭示公子结擅自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