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吃几个怎么样?要是能充饥,我们就把这些当作粮食,岂不是更有意思?”若花随即吃了很多。走了许久,也就不觉得太饿了。于是她们每天就以松实和柏子充饥,路上有时讲讲古迹,谈谈诗赋,不知不觉又走了六七天。
这天她们正向前走着,突然看见迎面好像有个人走来。小山说:“我们走了十几天,一个人都没见到,怎么今天忽然有人出现了?”若花说:“莫非前面有人家了?”只见那个人渐渐走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个白发樵夫。小山见是位老人,便站在路旁问道:“请问老人家,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前面有人家吗?”樵夫也停下脚步说:“这座山总名叫小蓬莱。前面这条长岭,叫镜花岭。岭下有一座荒坟,过了这座坟,有个乡村,叫水月村。这里已经是水月村的交界了。前面村子里虽然有居民,不过都是些山里人。你问这个做什么?”小山说:“我打听路途,不为别的,只因我们大唐国有位姓唐的,前年进了这座山,现在他在前面的村子里吗?恳请老人家指点,我将永远感激不尽。”樵夫说:“你问的莫非是岭南的唐以亭?”小山高兴地说:“我问的正是这个人。老人家怎么会知道?”樵夫说:“我们常在一起,怎么会不知道?前几天他有一封信托我带到山下,交给天朝的便船,寄到河源,今天恰好碰上你。”于是把信拿出来,放在斧柄上递给小山。小山接过信,只见信面上写着:“吾女闺臣开拆。”虽然是父亲的亲笔,但信面上写的名字却和自己原来的不一样。只听樵夫说:“你看了家书,再到前面看看泣红亭的景致,就知道信里的意思了。”说完,便飘然而去。
小山把信拆开,和若花一起看了一遍,说:“父亲既然说等我考中才女再和我相聚,为什么不现在就和我一起回去,那样不是更方便吗?而且还让我改名叫闺臣才能应试,不知道这又是什么意思?”若花说:“依我看,这里面大有深意。按‘唐闺臣’这三个字来说,大概姑夫因为太后早已把唐改为周,他的意思是将来阿妹你去应试,就算在伪周考中了才女,实际上你是唐朝闺阁中的臣子,以此表明不忘本的心意。信里嘱咐阿妹你要是不赶紧回去,耽误了考期,不替父亲争口气,就算不孝。既然有这么严厉的命令,阿妹你恐怕很难再往前走了。”小山说:“话是这么说,但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