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前朝因过度压迫而致叛乱的覆辙。
当以仁德之心,怀柔天下,方能四海归心。”
房玄龄缓缓说道:“陛下,秦浩之奏,既有开拓进取之意,又兼顾当下实际。臣以为,可在实施过程中,灵活变通。
如对高昌之地的治理,可借鉴我朝成熟的州县制度,又适当保留当地一些合理的习俗,使之能平稳融入我朝。
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天威,又能让高昌百姓感受到我朝的宽厚仁德。”
李道宗昂首挺胸,声音洪亮:“陛下,边疆之事,军事为先。秦浩奏折中若涉及军事部署,臣以为当全力支持。
高昌新定,周边势力蠢蠢欲动,唯有以强大的军事威慑,才能保我边疆安稳。
乔师望老成稳重,臣以为可行,若周边有不服者,当以武力服之,确保边疆太平,不负陛下所托。”
李孝恭亦上前一步,神色凝重:“陛下,秦浩此举,于国于朝,皆有深意。然边疆事务繁杂,需多方面考量。
臣以为,可先派遣能臣前往高昌,实地勘察,了解民情民意,
再依秦浩之奏,因地制宜地推行各项举措。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尉迟恭声如洪钟:“陛下,秦浩这小子有胆识!既然他都把事儿办得差不多了,咱就该支持他到底。
奏折里说的,若是合理咱就答应,不合理的便不答应。
要是有人敢在边疆闹事,末将愿提刀立马,杀他个片甲不留,给咱大唐扬威!”
大臣们的声音在殿内交织回响,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聆听,神色间若有所思,似乎在权衡着每一位大臣的建议。
“薛延陀战事已进入收尾阶段,为防死灰复燃,遏制其向北扩张,任命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
再调两万突厥旧部至定襄城,对薛延陀的残余势力继续分化打击。秦浩所提高昌之策朕觉可行,明日再议具体细节。”
李治上前一步,身姿挺拔,言辞沉稳又不失坚定:“父皇英明,诸臣所言也皆有道理。
儿臣以为,秦浩奏折乃边疆稳固之良策,当速决速行,儿臣愿协助父皇,全力推行,以安社稷。”
李世民见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