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农家子的赚钱科举日常 > 第160章 决定(3/3)
己名字送入考官耳中。

    反之,沉下心来用心苦读的人少之又少,徐文俊却是其中一位。

    其实也不怪这些学子,如今的科举风气便是如此,你若是有些名气,考官见到你的名字出现在考卷上,首先便给你打上了一个才子的标签,看你的考卷都会眼光不同。

    即使你答的差一点,一般也不会将你刷下去,不过是名次靠后一点。

    至于造成这般情景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科举还在起步阶段,根本就没有糊名制。

    在后世,唐朝末期也才出现了誊录制,就是用朱笔将考生考卷誊抄一遍以防止作弊,糊名制更是没有。

    糊名制是北宋期间才开始实行,又叫“弥封”,最初只是殿试才用,后来普及到了省试,解试。

    现在华朝如此,寒门学子要凭真才实学脱颖而出是很难的,真正能通过科举走入仕途的也大多是家里有些资产,能闯出名气之辈。

    所以才促生了“行卷”的风气,考生提前就会向京城的达官贵人们投献诗文,以求他们的推荐。

    而现在这个时候,达官贵人们对于科举也并不太过重视,因为他们家族年轻人为官的途径还是以“荐举”、“荫补”为主。

    比如国子监、太学等这些官方的学院,里面的学子大多不会参加科举,他们的家族早已经为他们铺平了道路,只等着有好位置空余出来就填补进去。

    只有极少数为了证明自己才学,有真才实学的权贵子弟才会去考虑考科举,科举若能够上榜,再通过家族运作,派官自然更加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