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还能站得住?青创联盟是否还能撑得起?
宗家的人坐在会客室后排,脸上挂着“看戏”的表情。
他们早已通过各种“舆情回路”向陶景铎递送了各类“审查建议”:
青创联盟权力架构不清
数据模型未经审计即全网同步
部分合作平台存在不透明资金流向
联盟代表选举机制缺乏监督入口
四条建议,看似中立,实则步步为营。
只要沈逸辰在接待中稍有迟疑——便可坐实“治理不规范”,引发下一轮整顿。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沈逸辰,在副部长抵达前,反而亲自递交了一份文件。
封面上印着八个字:
《主动合规审查申请函》
陶景铎眉头微挑:“这是?”
沈逸辰双手递上,神色不卑不亢:“联盟本应对所有监督保持欢迎与合作的态度,我们自己提审,才能证明我们不是在对抗。”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
“而是——在自证。”
会议室内一阵寂静。
随后,沈逸辰打开投影仪,抛出了第二份材料。
那是一套完整的“高校联合自治数据治理计划”,由青创联盟发起,涵盖了:
各校参与透明度评级体系
公共议题数据链路同步机制
青年事务动态行为轨迹模型
人工智能监管辅助反馈机制
每一页都配有执行路径图与三年期效果评估数据。
沈逸辰淡声介绍:
“我们不是在绕过制度,我们是在用新的方式,主动补足制度空白。”
“我们不靠台上的手势权威,我们靠台下的数据透明。”
“这是我过去三年,给青创联盟构建的治理底层。”
陶景铎看着屏幕,良久未语。
而当沈逸辰翻出最后一张投影时——宗家代表的脸,彻底变了。
那是一份对比报告。
标题:《青创联盟运营透明度报告》
比对对象:全国八大青年组织、十一家高校治理实验室、五个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