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和战术细节提出异议,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不管他的意见对不对,可行不可行,他都愿意认真听听仔细研究。
可是他的德望,他的雄才大略和百战百胜的伟大天才,实在令人敬佩,他的每一句话都令人信服。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火烧赤壁,借荆州,取西川,定汉中,平南中。二十余年来,以弱战强,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他的战略战术,谁还能有异议呢?谁的智能还能超过料事如神的丞相呢?
众将领已经形成一个信念,那就是:听丞相调遣,就是胜利。不听丞相的话,不依丞相计,就可能失败。
中军帐内,大小将领都说不出不同的作战方略来,对丞相的计划也看不出有什么漏洞。他们一向都是听令丞相调遭,斩关破阵,攻城夺地。对丞相的方略有什么缺陷,连想都不愿去想。
孔明只好望着镇东将军赵云微笑致意,他想请这位白发老将开个头。
赵云会意,就微笑说北伐大略想必丞相和谋士们谋划已久,该不会有何不周之处。大战在即,就不必再费口舌。他认为众将只要踏实执行丞相的将令,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这不是他在众将面前阿谀奉承,讨丞相的好,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想当年,他保先主刘备东吴招亲,军师孔明给他三副锦囊。他单枪匹马,依计而行,刀斧丛中,万无一失。教那诡计多端的周都督,陪了夫人又折兵。他跟随丞相二十余年,经历大小七十余仗。丞相用他,得心应手;他依丞相计而行,也从不落空。军中称他是“常胜将军”。他和丞相可以说是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赵老将军言之有理,就要与敌相接,还请丞相发令,调遣各部人马分路进兵就是。”长史杨仪也觉得,临战再与众将商议进兵之策,没有必要。
“既然众将没有异议,就请丞相发令,兵贵神速呀!”参军马谡也催孔明不要浪费时间,他觉得丞相这是“谋而不断”。
众将立功心切,也都纷纷请求丞相发令。
孔明虽然召集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想听众将有何异议,这是他办事谨慎的一贯作风。但对自己谋划已久的战略也深信无疑。现在他见众将也是一片赞同之声,就更加相信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