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祖宗德之在人,至深至厚,未易忘也。若左右欲法唐太宗、冒顿单于,受兴灭继绝之名,享岁币玉帛之好,当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书,谕嗣子以大计,使子子孙孙永奉职贡,为万世之利也。
赵桓一口气读下来,深深感到其文锦绣,其词委婉,多好的一篇力作!他再读了一遍,真有点爱不释手。
上皇赵佶当面领略秦桧的才华后,更是叹服。他忽然想起一首诗来:
拔翠琪树林,双桧植灵囿。
上稍蟠木枝,下拂龙髯茂。
撑拿天半分,连卷虹两负。
为栋复为梁,夹辅我皇构。
这首诗是当时汴京万岁山(后改为艮岳)落成后,徽宗为“神运石”旁栽种的两棵桧树所题的诗。如今读来,竟如此吻合于眼前这个秦桧!莫非冥冥之中,上天授意作此诗以寓隐纤,暗示此人正是中兴大宋的辅佐大臣。
此时此境的秦桧,确实君子心怀坦荡,除了心系社稷外,无一点私意。他觉得大宋酿成此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极想当着二帝面前痛陈是非,却迟迟找不到适当的机会。&34;会之贤卿,“赵佶亲切地问道:”你觉得欲使赵宋中兴,至关重要的是什么?&34;
秦桧想不到上皇竟当面“请教”如此大之题目。他拿捏分寸,言简意赅地说:
“臣涉世不深,实不敢妄谈治国之道。但臣闻古人有言:&39;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辙者灭。&39;欲使我朝中兴,首要的是鉴前车之轨,防范重蹈覆辙
”再说下去、再说下去!“赵佶见秦桧似乎有所顾忌,及时鼓励道。
”恕臣直话直说,“秦桧一语切入核心:”就金兵二次围攻汴京而言,臣以为,守也因李纲,陷也因李纲。“
赵佶、赵桓父子听了一惊,正要质疑,秦桧紧接地说:
”少帝陛下记否,当时太学生陈东曾直言上疏说:&39;李纲奋不顾身,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谓社稷之臣也。 陛下拔纲,中外相庆。, 李纲罢命一传,兵民骚动,至于流涕,咸谓不日为虏擒矣。&39;臣以为,陈东此疏,最中要害。事实印证,李纲在,则汴京存,李纲被以种种借口遣出城,京都便一旦陷落!&34;
赵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