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胡老师,你刚才提到,正在创作另外两部中篇?”
“是,一部是武侠小说,叫《黄飞鸿》。另一部算是现实主义文学,叫《孩子王》。”
武侠小说?
老太太眉头微皱,她属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武侠小说这种通俗小说并不感冒。倒是现实主义文学,她挺感兴趣的。
虽说胡为民没有写过类似小说,但她并不敢小看对方。
“胡老师,《孩子王》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就是上山下乡时期,一个知青为了当地的孩童,当老师,教导学生的故事。”
胡为民大概说了一下故事梗概。
苏宇眼前一亮,从故事梗概看,这不就是“伤痕文学”嘛。
现在“伤痕文学”非常流行,只要故事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有的是杂志愿意收。
想到这里,老太太连忙道:“胡老师,《孩子王》是伤痕文学吧,不如交给我们《十月》如何?”
胡为民嘴角一扯,他就知道别人会误会。
没办法,上山下乡,农村,知青,教师,这些太容易和“伤痕文学”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伤痕文学”?
就是以反思那个特殊时期所造成的社会创伤与人性扭曲为核心主题的作品。
众所周知,有能力写文章发表的都是知识分子。
而在那个时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受了天大委屈的。
当时他们不想说,不敢说,或者没办法说,等到改开后,限制解除,他们立刻发文章\"控诉\"自己的遭遇。
这类作品有几个特点,比如聚焦个体在特殊时期的悲惨遭遇,如批斗、家庭破裂、理想幻灭等。
在一个就是揭露群众活动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摧残,如背叛、告密、道德沦丧。
他们的文章表面是在诉说着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实际上却阴恻恻地质疑路线的错误。
后世的公知和投降派,大多都是出自这一时期的。
胡为民也不否认有普通人真的遇到过那种悲惨遭遇,但“伤痕文学”既然能流行,量肯定很大,抱着赚稿费心思的作家肯定更多。
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