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了许多道路和水利工程,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和农业灌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在姜悦的努力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楚国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楚国的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楚国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还在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好景不长。新的危机又悄然降临。北方的燕国发生了内乱,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齐国趁机出兵燕国,企图吞并燕国。燕国向楚国发出求救信号,希望楚国能够出兵相助。姜悦再次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一方面,楚国与燕国有着一定的友好关系,而且燕国的存亡关系到整个国际局势的平衡。如果齐国成功吞并,姜悦陷入了沉思,出兵燕国,楚国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军队的调动、粮草的筹备,都将给楚国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压力。况且齐国此次出兵燕国准备充分,军队士气正盛,楚国与之正面交锋,胜负难料。但倘若坐视不管,齐国一旦吞并燕国,势力必将急剧膨胀,届时楚国将面临更为强大的对手,原本就复杂的国际局势会对楚国更加不利。
经过几昼夜的权衡,姜悦向楚王进谏,楚国应出兵燕国,但并非直接与齐国军队正面冲突,而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楚国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做出要进攻齐国边境的态势,迫使齐国分兵回防,从而减轻燕国的压力。楚王采纳了姜悦的建议,任命一位年轻有为的将领屈平率领军队执行此次任务。
屈平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临行前,姜悦对他悉心叮嘱:“此次出兵,旨在牵制齐国,而非与齐国决战。你要把握好分寸,既让齐国感受到威胁,又不能陷入苦战。”屈平领命而去,率领军队迅速抵达齐国边境。他命令士兵们在边境上搭建营帐,制造出一副大军即将进攻的假象,同时派人四处散布楚国即将大规模进攻齐国的消息。
齐国国君得知楚国军队陈兵边境,大为震惊。他原本以为楚国不会插手燕国事务,如今楚国的举动打乱了他的计划。齐国朝堂上,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主张继续进攻燕国,一举拿下;有的则建议立刻回师防御楚国。齐国国君犹豫不决,最终,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他还是决定分出一部分兵力回防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