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移,我们的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一位名叫谢洪的气象学家加入了我们,他带来了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灾害预警体系。我们开始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其他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地震等。
“邵汇,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气象卫星的数据,结合术数中的天象理论,对台风的路径和强度进行更精准的预测。”谢洪兴奋地对我说道。
我点点头,眼中充满期待:“好啊,这是个很棒的思路,我们赶紧试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地脉和天象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规律。为了验证这些规律,我们组织了多次实地考察。在一次前往台湾地区考察地震带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强烈的余震。
“大家小心!”哥哥大喊一声,迅速拉着我躲到桌子底下。
余震过后,虽然大家都有些惊魂未定,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继续完成了考察任务,收集到了宝贵的数据。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成果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国际组织邀请我们参加全球灾害预警研讨会,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你们的研究很有创新性,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灾害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说道。
我们与国际上的科研团队展开了合作,共同开发更先进的灾害预警系统。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文化差异和技术难题,但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努力,我们一一克服了。
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学术团体仍然对我们的研究方法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术数与科学的结合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欧洲的学者公开质疑我们的研究。
“你们的研究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不能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他尖锐地说道。
哥哥站起来,冷静地回应:“我们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践和数据,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其中的原理,但我们的成果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找到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