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表结构仿佛一座座迷宫,可傅斯年没有丝毫退缩,他逐行解读代码示例,反复推导逻辑关系,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便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以待课后钻研。
课堂上,傅斯年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教授的板书,手中的笔如飞梭般记录着重点。一旦有疑问,课间立马举手询问,丝毫不给疑惑 “过夜” 的机会。
课后,傅斯年直奔图书馆,再次翻开那本被翻得边角微微卷起的专业书籍,结合课堂笔记,将知识点一点点吃透。遇上实在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便主动偶遇教授请教问题,从代码优化细节到理论模型延展,不放过任何一处疑惑。
教授们都对这个勤学好问、眼神里透着坚毅的学生赞赏有加,时常在答疑结束后,拍拍我的肩膀,鼓励他继续保持这份热忱。
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傅斯年频繁穿梭于实验室与机房之间。机房里,他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密集的代码,一行行字符如同士兵,在他的指挥下有序排列。
从简单的 “hello world” 程序起步,逐渐深入到复杂算法的代码实现,报错、调试、再运行,循环往复。遇到棘手的程序漏洞,傅斯年不焦不躁,静下心来逐行排查,查阅大量技术文档,直至问题迎刃而解。
傅斯年的勤奋终于受到了教授们的认可,很荣幸的被教授拉伙进入了人工智能项目—人脸识别系统。参与该项目的同学有很多,主要是由教授牵头,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是主力,而偶尔几个本科生是带着学习的目的来参加项目的。
在实验室里,傅斯年主要记录实验的数据,工作内容虽说简单,却也历经重重磨砺。参与人工智能项目研发时,初期由于对机器学习算法掌握不够娴熟,模型训练效果不佳,一次次得到不理想的准确率数据,满心期待换来一盆盆冷水浇头。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成员满怀憧憬,由博士生导师-王巍,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幻想着能迅速攻克难题,取得突破性成果。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初次训练模型,准确率低得可怜,团队士气瞬间跌入谷底。有人开始小声嘟囔着质疑方案,甚至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王巍看着屏幕上刺眼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