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数着被晨露浸润的栏杆痕迹,最终驻足于少年上次坐过的石墩前。
露水顺着石缝滴落的声音格外清晰,姜阿笱撩起衣摆端坐时惊飞了树上发呆的灰斑鸠。
鸟儿飞走的那一刻,姜阿笱原本舒展的眉宇骤然凝滞。
视线锐利地刺向前方的水面。
行人从他身前匆匆经过时,他的神色又恢复如常。
余贝弛吹了吹灰,也跟着坐下,一边抖腿,一边积极地观望着周围。
神呢?神呢?
难怪那小子不收他的五块钱。
果然是神仙啊,视金钱如粪土,格局都不一样。
日晷般的桥墩阴影缓缓偏移,偶尔有路人踩着碎石路过。
却没有一个是姜阿笱要找的人。
那少年,今日不来了吗?
他望着脚下青砖缝里新生的苔藓,忽然侧首,看向旁边百无聊赖的石头。
“你可知《论语》有言温故而知新?”
说着,姜阿笱指尖轻点石头的脑袋,提醒他不要发呆。
恍惚间,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千年前,听着天门外的琅琅书声,他每日捧着玉简追在元帅身后讨教。
抱着一摞书堵在殿前,硬要元帅为他批注命理真言,元帅每每见他就扶额苦笑。
一笑就是好一会儿,听到他喊不要发呆才一边摇头一边提起笔。
想到这些,姜阿笱的唇角不禁提起。
见石头瞪大眼睛,姜阿笱衣袖轻振间,在他眼前幻化出两重景象。
左边男孩死记硬背却对纸上题字茫然无措,右边孩童捧着旧书却从字缝里窥见新天地。
风起时鼻前墨香浮动,吹翻了一本书。
石头慌忙去接纷飞的书页,可他在眨眼时,幻想已散,入目是姜阿笱温润的眉眼。
他脸颊微微发烫,手指局促地绞着衣角。
“我、我记住了……”声如蚊蚋地挤出几个字。
突然想起早晨姜阿笱以手指为笔勾勒文字的模样,连忙挺直脊背补了句:
“这就背给神仙听。”
语罢闭目凝神,双手不自觉地模仿姜阿笱的背身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