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都做了记号。
“阿娘,我饿了。”三郎的声音从车厢里传来,带着几分委屈。
他今年八岁,正是贪吃的年纪。“再坚持一会儿,到前面的驿亭再吃。”柳芸安抚道,从怀里掏出一块糕点递给他,“先垫垫肚子。”
她转头看了眼身后的车厢,四个孩子正挤在一起看书。
这是出发前定下的规矩,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功课。
大郎正在教二郎认字,三郎和四娘则在默写昨天学过的内容。
韩宇坐在角落里,一脸愁苦地跟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他的手指在书页上划来划去,嘴里念念有词,却总是记不住那些弯弯绕绕的字。这个场景让柳芸心里却泛起一丝酸涩。
“爹爹,这个字怎么读?”四娘举着书本问道,小手指着一个偏旁复杂的字。“问你娘去。”韩宇装模作样地咳嗽两声,转头望向远处的田野,假装没看见女儿求助的眼神。
柳芸接过缰绳,示意韩宇进去教导孩子。
看着他不情不愿的样子,她心里暖暖的。
虽然丈夫不识几个字,但对孩子们的教育却从未阻拦,反而处处支持。
这一路三百余里,她已经计划好了每天的行程。
虽然带着孩子会慢些,但时间还算充裕。路边的农田里,农人们正在收割麻丝。
远处的晒场上,白色的麻丝随风飘荡,像极了她儿时记忆中的场景。“阿娘,那是什么?”四娘又探出头来,好奇地指着晒场。
柳芸耐心地解释着麻丝的用途和制作过程,从播种到收获,从浸泡到晾晒,事无巨细地讲给孩子们听。
她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就连一向坐不住的三郎也竖起了耳朵。
马车驶过一片竹林,清脆的鸟鸣声从林间传来。
柳芸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西斜,该找个地方歇脚了。
她取出地图仔细查看,前方不远处就有一个小镇。
“韩顺哥,”她提高声音喊道,“前面有个澄溪镇,我们在那里歇息如何?”
韩顺点点头:“也好,我听说那里有家面馆不错,可以让孩子们尝尝。”
话音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