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二郎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我今天又学会了五个字!”
柳芸走过去,轻轻揉了揉他的脑袋:“真棒。不过天色不早了,该歇息了。”
“再看一会儿嘛。”二郎扯着她的衣袖撒娇。
大郎却已经开始收拾书本:“阿娘说得对,明天再看。”
看着懂事的长子,柳芸心中既欣慰又心疼。才这么小,就学会了照顾弟弟,体谅母亲。
风车磨坊重新开工,只剩下她和韩木匠两个人轮流值班。一人三天,开着门做做样子,免得外人说闲话。虽然辛苦些,但总算能维持生计。
这天轮到柳芸值班,她坐在磨坊里,听着风磨吱呀转动的声音,思绪却飘远。
两个孩子能进家塾读书,是她求来的机会。可接下来的种种费用,却让她头疼不已。
首先是接送问题。从家里到家塾要走一个时辰,两个小孩子实在走不动。
柳芸放下手中的活计,披上外衣往青石镇走去。她早就打听好了,那里有个老实的车夫,专门接送附近的学童。
“李大伯。”她远远看见一个精瘦的中年男人在修理马车。
李车夫抬头,见是柳芸,连忙放下工具:“芸娘,有事吗?”
“想和您商量个事。”柳芸直入主题,“我家两个孩子要去沈氏家塾读书,想请您接送。”
李车夫搓了搓手:“这个一年一两五钱银子。”
柳芸心里一紧,这数目不小,但为了孩子,也只能咬牙应下。
“成,我先付半年的,七百五十文。”她从怀里掏出钱袋。
付完钱后,柳芸又去了趟韩大禄家。她想看看当地学子用的书箱,好给孩子们准备。
韩大禄家的小儿子韩顺刚考上县学,他的旧书箱正好可以参考。
“嫂子,快请进。”韩大禄媳妇热情地招呼她。
书箱摆在堂屋角落,半米来高,做工精细。打开一看,里面分隔成大大小小的格子,笔墨纸砚各有专属位置,连放手炉的地方都预留好了。
“这箱子真不错。”柳芸由衷赞叹。
“是啊,当初找镇上最好的木匠做的。”韩大禄媳妇一脸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