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西、雁北很大的作用不是牵扯日军,毕竟驻蒙军有多少人,一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一个骑兵集团。
于正面战场动辄七八个师团的主力而言,这点兵力算不上什么。
李峰的影响力也不是歼灭了日军部队,歼敌获胜值得嘉奖,可最令统帅部动容的不是歼敌,而是获得了大片的草场,能够获得战马跟马匹。
在工业能力落后的国内,搞不到汽车,搞不到汽油,大多数时候需要靠畜力来运输。
畜力的主要构成就是骡马,日军的驮马师团、挽马师团,也是依托大量的畜力来实现机动。
拖拽火炮需要马匹,运输粮草需要马匹,翻山越岭也需要马匹。
南方没有成型的马场,每损失一匹战马就少一匹,得不到有效的补充,骡子都找不到多少几个。
要么从青宁地区补充,要么从绥远地区补充。
明显后者的优势更大。
楚云飞可以隐晦的告诉其他人,老子手上有战马,有大批的牛马羊,草原在这,牲畜繁多。
只要一直握着进出绥远的门口,有一支可以跟日军抗衡的骑兵部队,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战略价值极大,拉拢价值非凡。
统帅部想借楚云飞的手,将李峰拉拢到麾下做事,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马匹,开辟养马场,改善后方的畜力紧缺情况。
拉拢不少口头说一说那么简单,需要付出真材实料的东西。
可以考虑给一个军的方案,正儿八经的中央军序列内的方案,把这支部队拉拢到手心里。
既可以应对日军,又可以获得马匹资源,还可以分化晋绥军的势力,一举三得的大好事儿。
李峰年轻,有西北军的背景。可眼下西北军分崩离析,已经没什么气候。
年轻人容易掌控,也容易跟地方势力造成冲突。
譬如35军,长期在绥远活跃。
李峰突然插一脚,把骑兵师安排到了九原,让七路半怎么想,让老西怎么想,让林榆的兵怎么想?
蛋糕就那么大,突然来一个分蛋糕的过江龙,这条过江龙还猛的一塌糊涂,地头蛇们就不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