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山东客商与吕氏门下的山东门客、舍人[6],无论发动、参与私祭或传播流言,皆以“外干秦政”论罪,一律逐出秦国;其二,秦国六百石(禄米)以上官员哭临者,以“私祭乱法”论罪,夺爵位,举族迁房陵[7];其三,秦国六百石以下官员哭临私祭者,同前罪,削爵两级,举家迁房陵;其四,凡吕氏门客中的秦国吏员士子,只散布流言而未哭临六国客商所设之灵棚者,以“流言惑国”论罪,保留爵位,举家迁房陵;其五,举凡秦国庶民,哭临私祭并传播流言者,两罪并处,罚十金,并为城旦、鬼薪[8]一旬。
“并无不妥。臣以为可也。”王绾明朗回话。
“可在何处?”
“刑罚适当:官吏重罚,庶民轻治。”
“只要依法,轻重无须论之。”
“君上以为不可?”
“不。大可也!”嬴政大笑拍案,“照此批下,一字不改。”摇了摇手,又轻松地长吁了一声,“我是说,老廷尉行法之精妙,不仅在轻重适当,那是法吏当有之能罢了。难在既全大局,又护法制,治众而不伤众,堪称安国之断也。只可惜也,铁面老廷尉年近七旬,秦国后继行法,大匠安在哉!”
“君上远忧,臣深以为是。”王绾一点头,稍许沉吟又道,“臣还得说,此次受罚者涉及官民众多,实乃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似当特颁一道王书,对国人申明缘由并晓以利害。否则,太得突兀,国人终有疑窦。”
“好谋划。”嬴政欣然拍案,“这次不劳长史,我试草一书。”
“王之文采必独具风韵,臣拭目以待。”
“只怕长史失望也。”嬴政哈哈大笑一阵,又肃肃淡淡道,“嬴政不善行文,有一说与长史参酌:王书论政,重质不重文。质者,底蕴事理之厚薄也。文者,章法说辞之华彩也。遍观天下典籍,文采斐然而滔滔雄辩者,非孟子莫属。然我读《孟子》,通篇大而无当,人欲行其道,却无可着力。本色无文,商君为甚。《商君书》文句粗粝,且时有断裂晦涩,然却如开山利器,刀劈斧剁,料理开纷繁荆棘,生生开辟出一条脚下大路。人奔其道,举步可行,一无彷徨。长史说,效商君乎?效孟子乎?”
默然良久,王绾深深一躬:“臣为文职,谨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