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不然,伪做阉宦,密进嫪毐,致生国乱,使大秦蒙受立国五百余年前所未有之国耻,其罪昭然。况其业经执法六署勘审论罪,而后依法罢黜,既无错罚,更无冤杀,何能与武安君白起相提并论?秦法有定: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文信侯纵然有功于秦,又何能抵消此等大罪?至于念及民心,枉法姑息,正是文信侯宽法缓刑之流风。本王若亦步亦趋,吕规秦随,必将国无宁日,一事无成。老国尉也,治国便是治众,法若避众,何以为法也!”
默然良久,蒙武深深一躬:“老臣谨受教。”
半月之后,老廷尉领衔的联具上书,呈进了东偏殿。
清晨时分,嬴政进了书房,依着习惯,先站在小山一般的文案前,仔细打量了迭次显露在层层卷宗外的白字黑布带,一眼瞥见廷尉卷,只一注目,悄无声息地跟在身后的赵高立即将廷尉卷抽出来,摊开在了旁边书案的案头。待嬴政在宽大的书案前落座,那支大笔已经润好了朱砂架在了笔山,一盅弥漫着独特香气的煮茶,也妥帖地摆在了左手咫尺处。一切都是细致周到的,目力可及处却没有一个人影。
“长史可在?”嬴政头也不抬地叩了叩书案。
“臣在。”
外厅应得一声,王绾踩着厚厚的地毡快步无声地走了进来,依着嬴政的手势捧起了王案上的文卷。虽是掌管国君事务的长史,但对于大臣上书,王绾的权力只是两头:前头,接收呈送——督导属吏日每将上书分类登录,夹入布标摆置整齐,以三十卷为一案送王室书房;后头,录书督行——国君阅批之后,立即由两名书吏将批文另行抄出两份,一份送各相关官署实施,一份做副本随时备查,带批文的上书做正本存入典籍库。也就是说,在国君批示之前,他这个长史是无权先行开启卷宗的。
这卷廷尉上书,昨夜子时收到,王绾以例归入今日文卷呈送,也料到了必是秦王今日披阅的第一要件,自然早早守候在东偏殿外厅等待录书分送。如今见秦王未做批示召唤自己,心下一怔,料定是这个铁面老廷尉又“斟酌”出了令秦王犯难的题目。然捧卷浏览,王绾却颇觉意外。
老廷尉将窃葬之后的事件,定为“外干秦政,私祭乱法,流言惑国”三罪,分为五种情形论定处罚: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