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
双方之间,早晚必有一战,来决定天下的归属。
这一天来得越晚,其势会越猛烈,天崩地裂的大战后,胜者为天下主宰,败者被扫入历史的尘埃。
是以,在这样急迫的危机下,大唐开始紧锣密鼓的行动,像是在为未来的决战,提前清空战场。
贞观十一年十月,大唐在北疆开启丰州、胜州、马邑、营州四个互市地点,大唐朝中世族虽然极力反对,认为此举有资敌之意,可碍于突厥的强势,被迫同意。
民间对于双方互市,却十分热情。
从四个互市设立之初,双方贸易就暴发出极大的潜力。到年底时,每月交易额已达到近一千万两,大唐在四地收入税收超一百万两,仅此一项,大唐国库收入增加近三成。
在如此可喜的显着成果面前,朝中反对互市的声音渐渐消弥。李世民和房玄龄君臣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更是坚定了加强互市,与突厥暂时合作的决心。
贞观十二年初,突厥起兵五万,借大唐登州水师之力,从辽东巨济前往东瀛。
拉开了对东瀛的征服战争。
东瀛国内此时正处在原始的混乱状态,一盘散沙,对于如此强敌,完全没有抵抗。突厥五万大军仅用一年时间,就从南打到北,把东瀛大部份列岛一一征服。
而后将女人做为奴隶卖往辽东,把男人俘虏集中到石见一带,开始进行大规模开矿。
石见银矿此时并没有任何的开采,其开采难度比李言想象的更加容易。到贞观十三年中的时候,每月能开采银锭已达到六十多万两,合计每年在八百万两上下。
对此情形,大唐上下,无不眼红,纷纷建议李世民禁止和突厥合作,切断突厥通道,将东瀛纳入大唐归属。
李世民和房玄龄、李靖对于当初放弃与突厥合作共同攻略东瀛十分后悔,可在与诸位重臣仔细商议之下,觉得这样做等于和突厥彻底翻脸,东瀛确实能收归大唐。
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草原的百万突厥南下报复。
而大唐目前还没有这个实力,再加上突厥所获银两大部份都用来支付两国贸易,实际上等于这些银子只是经过突厥一转手,最后还是流向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