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求,许多游客不得不失望而归。小成和小佳意识到,必须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下功夫,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小佳组织农家乐和民宿经营者进行服务培训,邀请专业的旅游服务讲师来村里授课,从接待礼仪、餐饮服务到客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她还鼓励大家推出个性化的服务,如根据游客的口味定制菜品、提供特色的乡村体验活动等。
小成则带领建筑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他们规划并新建了多个大型停车场,采用智能化的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同时,对村里的道路进行拓宽和优化,确保交通顺畅。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再次出现,小成四处奔走,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和社会捐赠,还与银行协商,申请了低息贷款。
然而,在建设停车场时,又遇到了土地权属纠纷。部分村民对停车场的选址有异议,认为占用了他们的耕地,要求更高的补偿。小成和小佳又陷入了艰难的协调工作中,他们与村民代表反复沟通,解释停车场建设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了补偿标准。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土地纠纷,停车场得以顺利建设。
第三十七节:合作与共赢
乡村旅游联盟成立后,小成和小佳积极推动各村庄之间的合作,但合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制定共同的宣传推广方案时,各村庄之间产生了分歧。有些村庄希望突出自己的特色项目,而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有些村庄则担心宣传资源分配不均,影响自己的发展。
小成和小佳组织了多次联盟会议,让各村庄代表充分发表意见。小佳提出了一个“差异化互补”的宣传策略,即每个村庄在宣传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时强调整个区域的整体优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宣传海报和宣传册上,将各村庄的特色景点和活动进行整合展示,吸引不同需求的游客。
在资源共享方面,小成提议建立一个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游客信息、旅游产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享。这样,各村庄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流和协作。比如,当某个村庄的民宿已满时,可以将游客推荐到其他村庄的民宿,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村庄对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