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茨基走进了房间。
“您找我,列宁同志?”
“请随意,托洛茨基同志。”列宁示意他放松些,接着开口道,“今日召你前来,是因为我们终于可以与德意志帝国展开和平谈判了。”
“是吗。”
托洛茨基微微颔首,并未表现出太大反应。
毕竟,布尔什维克在发布《土地法令》的同时,也承诺了《和平法令》,向人民保证将与德国迅速媾和。
就连托洛茨基自己也清楚,在当前形势下,士兵们的支持至关重要,而若想清除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与其像临时政府和克伦斯基那样死守那些根本无法夺回的领土,不如尽快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才是当务之急。
只是他不禁有些担忧,那份“和平”的代价究竟会有多大?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与德国达成和约。”
“我明白。但如果德意志帝国的要求过于苛刻的话”
“即便如此,也别无选择。”
列宁接下来的话,让托洛茨基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你对我的决定有异议吗?”
“不。”
但这只是短暂的沉默。
面对列宁那带着压迫感的声音,托洛茨基最终还是强行压下心中的不满,神色恢复了平静。
列宁很清楚,布尔什维克内部关于他的种种疑虑正逐渐滋生。
尤其是那些来历不明、但恰好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芬兰志愿军,以及莫名其妙流入党内的黄金和武器,让不少人开始怀疑,列宁是否真的与德国暗中勾结?
当然,这种质疑目前仍属于少数,大多数布尔什维克成员依旧将列宁奉为引领新时代的领袖。
但水深可测,人心难测。
尤其是托洛茨基,他向来骄傲自负,有着过于鲜明的个人主张。
正因如此,尽管托洛茨基的革命资历与列宁相当,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权最终还是牢牢掌握在列宁手中。
事实上,此时能与托洛茨基勉强称得上交好的,恐怕也只有列宁,以及民族人民委员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如今更倾向于让人称呼自己书中笔名“斯大林”的那位。
当然,后者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