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担心朝廷的政策到下面执行不力,这也正常。
毕竟政策是为百姓好,可官府能不能认真落实,就不好说了。
朱元璋没好气地瞥了朱小宝一眼,然后笑着走向几个老农,问道。
“几位老哥,现在官府可让你们捡掉在觞外的粮食?拿碎银换通宝时,有没有缺斤少两的情况?”
老农们原本还有些迷糊,听朱元璋这么一问,顿时明白了。
几个和朱元璋年纪差不多的老农咧嘴笑道:
“朝廷政策好啊!允许我们捡粮,交完税,剩下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皇帝心里装着咱老百姓,这政令改得好,实实在在让我们受益!皇爷真是个好人!”
朱小宝在一旁看着,见老爷子三两句话就和百姓聊得火热,不禁有些不好意思。
确实,和不同的人,得说不同的话。
跟这些老百姓讲火耗归公、淋尖踢斛,他们根本听不懂。
这些一辈子没见过世面的老农,还以为那些官府的歪招是朝廷的政策呢!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一样。
在大明,读书识字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有小农思想和封建观念。
大明的百姓虽然好管理,但心里都有杆秤。
朱小宝站在不远处,看着、听着,见官府把政策落实得不错,老爷子开心,他自己心里也跟着高兴。
没过多久,朱元璋走了回来,笑着对朱小宝说。
“你这小子,我平时怎么教你的?跟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么快就忘了?”
或许是因为百姓们夸赞了皇帝,老爷子心情格外好。
他一直这样,百姓夸皇帝,比夸他自己还让他开心。
以前朱小宝不太理解,现在似乎有点懂了。
自己推动的政策能让百姓受益,确实很有成就感。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说道。
“今天老百姓这么满足,多亏了你,你可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呐!”
“可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是谁,只知道皇帝,也只认可皇帝。”
朱小宝抿嘴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