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他没有像常规操作那样召开欢迎会,而是带着秘书,直接去了组织部一楼人事档案室。
门口的小刘还愣着,何江林已经推门而入。
“干部评估材料在哪一柜?”
“啊?部长您要看什么?”
“所有处级干部近三年的考核结果,特别是岗位变动、年度绩效、干部民主测评得分。”
“这……您一个人要看完?”
“你陪我看。”
这话一出,档案室一整晚灯火通明。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何江林依然准时出现在办公桌后,面前是一沓打印好的表格,上面是全市科级以上干部的结构分析与风险预警清单。
没有人布置,也没有下口头指令——他自己调、自己写、自己算。
秘书忍不住问:“您……昨天就通宵?”
何江林没看他,淡淡地说:“组织系统,就是用来选人的。如果我们不摸清楚人,那凭什么提拔?”
两天后,衡洲市委召开常委会,主题是“干部轮岗与结构优化”。
会议一开始,市委书记王瑞山的脸就沉了下来。
他最不满意的,不是人事本身,而是节奏。
“何部长,新官上任火急火燎,这个我理解。但干部轮岗是系统工程,涉及班子稳定、基层承接能力,也关乎舆论……咱是不是节奏放缓一些?”
旁边几位常委也开始附和:
“是啊,尤其年底了,各单位项目任务重,人员调整容易引发情绪。”
“这份名单里的部分人调动跨度大,是否与个人发展意愿对接过?”
“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先征求原单位意见?”
这是典型的地方守旧派打法:以稳定为借口,拖延改革。
何江林面无表情,把提前准备好的文件放在面前。
“这是我到任三天之内,抽调20名组工干部加班汇总的结构报告。”
“目前衡洲市副处级岗位中,连续5年未调动岗位者超过38,其中超过50岁者占比近六成,基干断层风险严重。”
“这不是节奏问题,是人员结构问题。”
他说着,扫视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