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镇来的干部,谁敢小瞧?
“你听说了吗?新来的组织部长,是从岭南镇上来的。”
“镇里?不是县,是镇?”
“真事!之前在召阳县,听说什么改革搞得厉害……不过这调得也太猛了吧,直接空降常委,还主抓组织?”
衡洲市委大院内,茶水间的议论声止不住。会议室的卷帘门一拉,桌上刚倒的热茶都还未冷,一场未见硝烟的“迎接仪式”,已悄然展开。
市组织部大楼,三位副部长递交了“短期疗养”申请,理由千篇一律:身心疲惫,申请调养两周。
有人眼神发酸,有人语气嘲讽:
“就这?一个镇出来的,真把自己当人物了。”
“不过是李一凡点了头,吹个风,省委就真敢用?这要是搞砸了,谁兜着?”
可他们忘了,岭南镇那块地方,早就不是小镇那么简单。
衡洲市委组织部顶层,窗外是秋日斜阳,何江林站在办公桌前,一页页翻着人事档案。
这是他到任的第一天。
三年前,他还只是召阳县组织部副部长,更多时候在数据、会议和基层考察中穿梭;但他清楚,自己真正被李一凡注意到,是在岭南镇。
那是一次“半下放、半考察”的调任,他不负所托,在岭南镇三年间:
构建了“岗位责任链”制度,解决镇级干部推诿内耗问题;
推出村干部履职公开承诺制,试点在全县推广;
对接阿里、京东,成立岭南电商园,激活沉寂的产业基础;
成立“基层干部联席会”,让所有站所形成常态沟通机制。
三年后,全县党建专项检查组点名表扬岭南镇,称其为“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县域范例”。
那一年,李一凡把他叫到县委办公室,只说了一句:
“干净、能干、敢干,这样的人,我记住了。”
而今,调令签发,直升衡洲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但光有身份远不够。
副部长们请假,基层组织科一片观望,衡洲本地的官场老圈子摆明了姿态:不欢迎、不接触、不支持。
何江林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