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了吧,我还得上课,学生看到了影响不好。”
“那好吧,就留到晚上再喝。”
刘明将酒瓶放到旁边,招呼大家开始用餐。
饭毕,周春燕收拾桌子又安抚着儿子,刘爷爷回屋里休息去了。
刘明带着赵老师出去散散步。
“刘老师,之前你说的玉米问题,现在是否有了结论?”
赵老师边走边问,刘明显然有所准备地点头。
之前两人曾快速讨论过北部区域大面积种植玉米的事,但受限于时间,没有深入探讨。
“赵老师,我觉得种田其实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古人早就通过二十四节气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温度、光照以及降水量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
“所以你觉得北边的情况如何?它们的环境适合吗?气候又怎样呢?温度足够高么?”
“我个人认为有些地方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强行种植玉米,最终是难以获得收成的。”
“举例来说,在一些日照不足的地带,玉米可能连抽穗都做不到。”
刘明说着自己的观点时,一旁的赵老师不住地点头附和,对此深表认同。
要说哪一个民族拥有最为悠久的耕种传统,那就必须提到中华民族了。
祖先早就在《晏子春秋》中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样充满哲理的话语,更何况当代人呢?
“你觉得那些计划强制推行大规模玉米种植的地方,会成功么?”
赵老师似乎话里有话,而刘明仅仅摇摇头,没再多说什么。
二人继续沿着乡间小道走到村外新建的养殖场所,看到李强正带着几个村民忙着给水池添水。
天气炎热,蚯蚓这种生物天性喜凉不耐热,因此每天都要多次加水保持湿润才行。
“明叔,赵老师。”
李强大老远就跑过来了打招呼,顺带介绍了养殖场最近的进展:“这批蚯蚓我们养了一个月的时间了,现在水池里面小蚯蚓数目已经不少啦!”
听到这些汇报消息,李强显得十分兴奋——毕竟这些小小虫子将来都是用来喂养猪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