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皇宫的御书房内,自蒸汽机成功研发后,武植难得能静下心来在此处理政务。
“启禀陛下,幽州城种师道有奏报呈予陛下。” 突然,御书房外传来内侍的禀报声。
“种师道?”武植闻言,眉头一挑,沉声说道:“呈进来吧。”
内侍赶忙快步走进御书房,将手中的奏报呈递给武植。
武植伸手接过奏报缓缓打开,目光扫过,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笑意,喃喃自语道:“历经六年的修建,终于是把我大明帝国的新都城给建好了。”
翌日,早朝上,武植向群臣宣告即将迁都幽州这一重大事宜。殿内群臣听闻此诏令,并未有过多诧异,纷纷拱手抱拳领命。
对于迁都幽州之事,他们大多早已知悉。毕竟自武植覆灭金国、辽国,尚未登基之时,便已命种师道率大军担任监工,统辖十几万辽国俘虏以及从高丽迁移而来的50多万高丽劳工,负责新都城的督造工作。
如今新都城已然建成,早晚都得迁都。因而朝中群臣在散朝之后,即刻各自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汴京城内大明的各个行政机构,先行朝着幽州方向,开展迁移工作。
此时的大明帝国境内各地道路畅通无阻。近百万从高丽迁移而来的劳工,历经数年辛勤劳作,在各州府与城池之间,修筑起条条宽阔的官道。
其中有四条官道尤为宽阔,它们被誉为帝国的中心大道。这四条大道皆以汴京为中心。
一条向西北方向延伸,途经洛阳府、京兆府、兴庆府,最终直抵西域高昌城。
一条向北延展,途经大名府、幽州城、辽阳府,最终抵达东北方的会宁府。
一条向南延展,通往江宁府、杭州府。
最后一条则往西南方向,途经成都府,直抵永昌府。
为修筑这四条堪称帝国命脉的国道,近百万高丽劳工投身其中。等官道修筑完毕,劳工数量竟锐减至半数。毫不夸张地讲,这一条条官道之下,累累白骨堆砌,皆是高丽劳工的亡魂。
神武历六年,武植正式将大明国都迁至幽州城,并将幽州城更名为北京城。
大明国都北移后,帝国对北部原辽国、金国、高丽等地域的掌控愈发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