谀奉承,可为何最终都默认了官家的旨意?还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啊,天下百姓在皇帝和朝堂诸公眼中,不过是为他们积累财富、满足私欲的源泉罢了。”
武植望了孙觌一眼,说道:“孙大人也是这朝堂诸公之一,那大人为何不加以改变?”
孙固听后,缓缓摇了摇头,轻声叹道:“改变?那都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念头了。”
说罢,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过了许久,他神色充满了落寞,缓缓开口:“我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满心以为凭自己的才华,定能扭转这如滚滚洪流般的大势。可如今回想起来,那时不过是年少轻狂,无知又无畏罢了。生在这世间,纵有万般抱负,也不得不为了自身的生计与安危,随波逐流啊。”
武植凝视着孙固,目光中交织着复杂难辨的情绪,转瞬之间,他不再言语,转身走出枢密院,带着亲卫朝着皇宫的方向赶去。
孙固望着武直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由自主地轻轻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似藏着无尽的无奈与感慨 。
来到皇宫门口,侍卫见武植前来,当即进宫禀报。由于江南暴乱,赵佶难得在御书房批改奏章,未去万寿宫修道。听闻武植求见,赵佶微微点头,命内侍将武植带进御书房。
“武爱卿如今返回汴京,想必已知晓江南之事了吧?此事朕已安排妥当,不知爱卿还有何建议?”赵佶看到武植,率先开口问道。
武植身为枢密使,掌管大宋军队调令。此前,他在西北之地战场功勋卓着,堪称大宋最会打仗的文臣,赵佶也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武植闻言,当即拱手抱拳说道:“官家,微臣以为,官家应允对江南之地施行蔡大人的平乱计策,实非妥当之举,还望官家收回成命。”
赵佶闻言,面色微沉,望着武植说道:“武卿前来宫中求见朕,莫非就是为了此事?”
武植摇了摇头,接着说道:“还有另一件事,官家派遣高俅领兵南下平乱,此事甚为不妥,微臣恳请官家另选贤能。”
赵佶闻言顿时气急,面色阴沉地道:“武植,难道你认为这满朝文武就只有你能征善战吗?高爱卿虽说不如你功勋显赫,可好歹也在西北之地历经战事,对付江南那群乱民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