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威严”向“世俗亲和”的转变。
3 造像艺术与世俗关怀
摩崖造像:西区摩崖造像以唐宋风格为主,17个造像龛中,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常见,弟子面容慈祥,菩萨衣带飘举,贴近民间审美。东区“佛双林相”浮雕,以“入胎”“树下降生”“沐浴”“步步生莲”“树下成道”“涅盘”“力士捧棺”“佛舍利塔”等场景,构成完整佛传故事,成为北齐民间佛教教育的“露天课堂”。
供养人题记:西窟主室后壁东侧大龛有北齐武平五年(574年)造像题记,供养人陆景嵩之名,揭示北齐民间“以家族为单位”的供养模式。明代碑刻《重修磁州武安县水浴寺碑记》记载,该寺曾为“太行山之麓,群峦叠嶂,环倚左右,下有细泉一眼涧中”,反映其作为“山野禅林”的定位。
4 历史价值与艺术定位
风格承启:水浴寺石窟上承北魏“秀骨清像”,下启隋唐“丰腴圆润”,其中心柱窟设计为后世河北摩崖造像提供范本。
文化融合:摩崖造像中“佛传故事”与“世俗场景”的混搭,体现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民间信仰对经典叙事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