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未出现在手上,右手插兜,左手轻扶包带,站姿偏内扣。
李易盯着屏幕,察觉出一种微妙的心理习惯。
这是典型的“封闭型性格”所展现出的公共空间应激反应,不主动、不对视、避免存在感、强调路线效率,不浪费多余动作。
某一次画面中,电梯里还有一位陌生邻居。
徐然轻微侧身,刻意拉远身体距离,眼神下沉,全程未有交流,甚至连简单的“点头致意”都没有。
他不是不礼貌,而是排斥建立任何“无用联系”。
徐然行为规律、生活闭环、社会互动不多,一旦掌握其外在习性和行为节律,便极不容易暴露。
这种人就算被替换了,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看出区别来。
“行为轨迹、网络作息、穿衣习惯、动作幅度、视觉姿态、信息沉浸度……”
李易像是在复制一个模型,骨架、皮肉、皮囊,甚至连每一帧肢体语言和神态反应都在脑中构建出一个逼真的“徐然”。
随着李易查看到徐然最近七天的监控,他忽然发现有点不对劲。
从七天前开始,徐然的生活轨迹忽然发生了细微却明显的变化。
原本每天晚上七点五十多回家的他,开始频繁地在凌晨之后才进入小区。
他一向沉稳朴素的穿衣风格,突然变得讲究了起来。
深色衣服换成剪裁利落的休闲外套,鞋子焕然一新,甚至连发型都刻意做了打理。
李易调出几段近两日的监控画面,注意到徐然在电梯里时常嘴角带笑,神色轻松,眼神中带着藏不住的愉悦和飘忽。
他目光一凝,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家伙是谈恋爱了。”
很快,李易就确认了心中的推测。
一天前,徐然进入小区的时候,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用轮椅推着他进来的。
李易一看就明白了,徐然应该是住院刚出来,这个女人正在照顾他。
李易将监控放大,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女人的言行举止、眼神和表情,他就看出来不对劲了。
首先是这个女人的眼神不对。
推轮椅时微微俯身凑近徐然的耳侧讲话,总是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