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赖账。
若是事后出问题,所有亏损,他许有田个人承担。
山脚下,大奇关,
一个个赵人被全副武装,二千多大奇关子弟,挥别父老,
在无数母亲妻女的眼泪中,他们踏上了支援野狐关之路。
在马邑郡、在榆林郡、在雁门郡、甚至在楼烦郡,
到处是支援赵地的民众,他们就像水滴汇聚成小溪,小溪汇聚成江河。
东川大道上,奔腾而过的赵人川流不息。
他们身上带着父老的期盼,带着父老的意志。
贫瘠并不代表弱小!
宗族父老们,要这些孩子,用刀剑告诉突厥人,
想要亡了赵国,还得问问,这些农家老头答不答应!
---------------
雁门郡。
李家堡。
楚源水上,有一处好地方,
丈许的土围子,一里见方的堡子,内中可安置数千人。
加上此地有河流、有耕地,野草坡还可以放牧,
上官若雪一来就相中了这个地方。
当然,上官家主选择这里还有一个原因。
此地背山面水,虎踞龙盘,乃是道家口中的风水好地。
李氏的崛起之地,武川镇竟然没有限制,
雁门郡城里,上官氏几乎毫不犹豫,选择了此处。
李家堡。
昔日李娘子居住的北屋内,
上官若雪眼眸水灵灵的,聚精会神的在秀一件锦衣。
这件桑锦,通体红底黑面,迎合了赵国的主流审美。
山川为基,白云点缀,玄纹修边,无论审美还是做工,都是上乘水准。
正当上官家主还在憧憬,把此物送给她的青梅竹马时,
贴身丫鬟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她面容焦急道,
“主家,快出去看看吧,几百个宗族子弟在院外哭泣,似乎受了天大的屈辱。”
屈辱?!
闻言,带着婴儿肥的上官若雪,脸上闪过异色。
老实说,上官若雪没有抵达雁门郡时,
想过很多迁徙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