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仅有蒙恬这位威震天下的猛将,更有足足三十万精锐无比的北境大军。可即便如此强大的实力摆在眼前,扶苏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遵旨赴死。若换成其他稍有野心的皇子处于相同境地,恐怕早就借机起兵造反,弑君称帝了。但大秦的军队却能坚守军纪,不为权势所动,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如果蒙恬真的只是一个愚昧无知之人,那么他断然不可能成功地威慑匈奴长达数年之久。既然事实并非如此,那么蒙恬又怎会不明白,一旦扶苏离世,极有可能遭到清算的便是自己呢?许多人都指责扶苏愚孝、蒙恬愚忠,但他们却未曾深思过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大秦帝国的体制问题。倘若胡亥尚未正式登基称帝,此时采取行动平定叛乱倒也无可厚非;可若胡亥已然在咸阳即位,并接受了满朝文武百官的朝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起兵无疑等同于谋逆造反。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其后果也是迥然不同。
假如真到了生死攸关之际,即便有人胆敢放手一搏、起兵反抗,以北境军现有的三十万兵力来看,最终究竟能有多少士兵愿意跟随也是个未知数。毕竟大秦军队军纪严明,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谋反行为,一旦有人胆敢触犯,所牵连的将不仅仅是当事人自身,而是整个家族老小都会受到株连。
这也是当初高要费心经营南境军的原因,高要会主动向朝廷请求不为南境军提供粮草,而是选择让军队自给自足?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加便捷地收拢人心。如此一来,他便能在军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让士兵们对他感恩戴德、死心塌地。
就在即将与朝廷大军展开激战之际,高要竟然出人意料地裁减了将近十万之众的兵力。明眼人都清楚,此时此刻裁军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决策。多这十万人马,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会得到显着提升,胜算也会大很多。可实际上,高要此举实属无奈之举。
原来,在这批被裁撤的士卒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然心怀大秦,对故国忠心耿耿。即便高要顶着公子高的名号,但只要战争一开打,如果稍有差池,这些士兵极有可能临阵倒戈,投向朝廷一方。到那时,不仅无法增强己方实力,反而可能会引发内乱,给整个战局带来难以预料的变数和麻烦。
反观神秘的易小川这边,当有人率先响应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