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忙附和道:“可不是嘛,要我看,伪唐也就只有龟缩着,把咱们拖到粮食吃完的那一天,我就不信他们还真的有勇气和实力来进攻咱们。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敌人的轻视和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原来杨嗣昌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保护他自己的目的,可谓是煞费苦心啊!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所以他特意留下了好几个军中将领。
这些将领可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过人之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将领长期战斗在一线,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应对策略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面对组织混乱、缺乏训练的起义军,他们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防守反击,他们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战功赫赫,不断地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晋升。官职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起义军的轻视也与日俱增。
在他们眼中,起义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就如同冢中枯骨一般,不堪一击。
然而,杨嗣昌毕竟是个文官出身,对于军队这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来说,他的背景显然有些格格不入。
尽管明朝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文轻武的现象,文官相对于武官确实拥有绝对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官们会因此而对他心悦诚服。
杨嗣昌担任督师之后,在处理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得并不出色。他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也未能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功劳。
在率领众多大军与张献忠作战时,他竟然让张献忠成功逃脱,这无疑让他在众将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如此一来,杨嗣昌在军队中的威望逐渐下降,众人对他自然也就越发地不服气了。
众人之所以会执行杨嗣昌钦差大臣所发布的命令,无非是看在他那钦差大臣的面子上罢了。
然而,若要他们真正认真地去执行这些命令,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也只是表面上让属下去传达杨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