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的,但在司马懿掌握大权的情况下,这却成了司马家一系列操作的合法性的来源。
但是,难道怪郭太后吗?她也不过是一个毫无政治力量的,只是名叫太后的人罢了,难道要求她必须和曹髦一样刚烈?
而在曹丕推行的所有政策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的由陈群搞出来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九品官人制度。
这意思大概就是由各地州郡推选一名大中正,然后大中正选出一堆小中正,最后由这些中正对天下的人才进行评定,划分等级,然后推举给朝廷。
这是和察举制、科举制被并称为华夏古代人才选拔的三大制度之一。
但是,它的名声在普通人眼里却是稀烂。
因为有一句着名的形容它的话,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客观来说,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比如相对于已经崩溃的可以说已经没有标准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算是重新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标准。
又比如将各地长官征辟幕僚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回到了中央。
然而,其消极意义却实在是有点大过头了。
按照九品中正制的人才评价标准,其可以总结为三点,家世,品德,才能。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家世和其他两者的权重还能做到不是很失衡,还能有那么一点制约以前那种察举制会形成朋党的风气。
但是其中正官基本都是出自于世家大族,因此很快就沦为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的工具。
并且逐渐的,三大标准里的品德和才能被挤压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九品中正制彻底的成为了比拼家世的工具。
有人要说了,九品中正制最后的官吏任命还是要朝廷确认才行的,也没那么的不堪。
但有个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们没有权力任命谁为某某官,但只要候选人全是我们的就可以了,这有什么区别吗?”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十分出名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不慕名利,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名士。
比如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啊,陶渊明这些。
这其中,一部分人是故意这样,在被征召之时故意拒绝,然后显得自己很有德